三幻曹魏阵容搭配攻略
- 端游攻略
- 2024-10-03
- 12热度
三幻曹魏阵容搭配攻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,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。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。
三国志幻想大陆手游中很多小伙伴不知道新手最强阵容搭配,也不清楚三国志幻想大陆如何搭配,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了解一下三国志幻想大陆阵容搭配详解;
三国志幻想大陆阵容搭配详解;
因为姜维的强势带火了一队名为潘长江的阵容。阵容组合为:
公孙潘凤荀_
姜维马妹诸葛
这个阵容越战之恐怖简直让人叹为观止,公孙踢走一号位(现如今一号位基本都是核心),造成1245号位激火对手2号位以及潘凤+荀_+葫芦+四级盾造成的无限斧子流,经常能做到一波带走对面,越个30%战力轻轻松松。
然后各路大神就开发了专门针对潘长江的阵容,最为出色的个人觉得就是曹魏后宫队,阵容组合为:
曹操甄姬花_
曹丕马妹鲁肃
这个阵容要求甄姬一攻,曹丕让潘凤不能三板斧,花_对姜维的穷追猛打,甄姬那令人发指的肉度,让这个阵容迅速走红,专抓潘长江。
然后曹魏后宫的崛起又带动了切后的繁荣,因为后宫队只有打切后为大劣,火烧小劣,其他阵容都是优势。新版切后阵容是:
姜维钟会赵云
公孙邓艾香香
这基本上就是在一起的碰瓷队加了现在的版本之神姜维,强度也是有目共睹。
而火烧一直也是常青树,说强吧,一直也没到t0的级别,说弱吧,不管版本怎么变,都有他的一席之地。阵容为:
额,比较尴尬的是火烧已经被各混搭淹没,现在就保留了最强烧货黄盖+个贾诩(周瑜,陆逊选其一),剩下的就是各种版本强势英雄,像姜维,鲁肃,诸葛,麻花,往里塞就对了!
强度也是很可观的,对上任何阵容都有一战之力。
除了这几个,现在还有各式的(奇葩)阵容,像姜花桶,降怒队,由奇策演变的无限大招队。各种阵容都在特定的领域有着不错的发挥。
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下现如今的强势英雄,大家只要根据自己喜好搭配阵容即可。
魏国:曹丕,邓艾,张辽
蜀国:姜维,马妹,诸葛
吴国:鲁肃,黄盖
群雄:潘凤,花_,貂蝉,公孙
三国中曹魏实力最强为何落得被人篡权的下场
在公元249年的一天,曹爽与曹芳离开了洛阳,并去了高平陵祭拜曹_。而就在此时,司马懿趁着这个时候将被软禁起来的郭太后给放了出来,并假借郭太后的名义发动了兵变,并迅速的掌控了洛阳。而此时的曹爽也没有采取恒范的建议,还幻想着司马懿可以给他一条活路,于是便交出了手里的权利。也就是这个时候,曹氏一族的权利都落在了司马懿的手中。
就在这之后司马懿的后人司马炎还逼着魏元帝退了位,于是乎这曹家的势力自然是荡然无存,取而代之的是司马家的荣耀。然而让人十分好奇的是,在三国期间,曹魏占领的地区是最多的,而且拥有的人才也是最多的,那么如此有实力的魏国,为何被一个权臣给造反了呢?而且为什么其余的两个政权都是被灭国的,也没有出现权臣造反的情况呢?
首先我们来聊一聊蜀汉政权,蜀汉之所以没有出现权臣造反的情况,这是因为蜀汉之中权利最大的臣子是诸葛亮,他一生都在位中兴汉室而努力,而且他也被刘备授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利,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动过这方面的心思。而这样的形式一直持续了二十几年,诸葛亮的影响一直都存在于蜀汉之中,所以在蜀汉是不可能会出现这样权臣谋朝篡位的事情。
而东吴的孙家也在一直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,因为东吴的孙家跟皇室沾不上边,更不是什么门阀世家,而且手中也没有汉献帝这个工具,所以孙氏只能依靠江东地区的大家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,而江东地区的大家族也可以从孙氏的身上捞到不少的好处,所以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之上,东吴的内部是三个政权里比较团结的一种,所以想要消灭东吴,只能是将其消灭,而不可能是从内部让其灭亡。
不过曹家不一样,曹操离世以后,曹丕并没有他父亲的那般能力到处扩张地盘。在面对北方地区各大家族的打压之下,为了坐稳自己的位置,曹丕也只能做出很大的让步,并实施了九品中正制来获得各大家族的支持。或许在曹丕的眼中,只要他自身可以多活几十年,那么他就有能力削弱各大家族的势力,一次来减轻对魏国自身的影响。但让人觉得可惜的是,曹丕仅仅在40岁的时候就驾崩了,而这时候的他,仅仅才登基七年的时间。而他的继承人曹_也是个短命之人,年仅三十几岁就去世了。正是因为继承人的不稳定,也导致了曹魏政权的不稳定,最终是让司马家族钻了这个空子。
小编认为,曹魏的落败,是和帝王寿命不长有着很深的联系,频繁的更换***,可不是各大家族喜欢的事情。相比较之下,司马家族更加符合大家族们的条件,所以曹魏最终落得个被篡权的下场,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。
外星人形象大盘点解密:曹魏政权政归司马氏究竟是阴谋还是无奈
解密:曹魏政权政归司马氏究竟是阴谋还是无奈?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,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!
司马懿的避让让曹爽越发趾高气扬,肆无忌惮。他任用宠信自己的亲眷兄弟,皆以列侯侍从,出入禁闼。而自己则是饮食车服,皆如皇家;家中珍玩遍地,妻妾盈户,十分骄奢。不仅如此,为了享乐,他竟然作假诏,发才人五十七人送台,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,把曹钡逆慑及将吏、师工、鼓吹、良家子女等人一道作为自己的私人伎乐,又擅取太乐乐器,武库禁兵,作窟室,绮疏四周,与何晏等人在其中寻欢作乐。何晏更是因公报私,他素与廷尉卢毓不合,因此找了个借口,命人先收了卢毓的印绶,而后才奏闻朝廷。如此先斩后奏,如此大不敬,令朝中大臣十分不满,连曹爽的弟弟曹羲都觉得自己的哥哥行为太过,深以为大忧,数谏止之,然而曹爽不听。不但不听,他还在何晏等人的劝说下,打算伐蜀以建立功勋。正始五年,曹爽西至长安,征六七万人为兵士,不顾民怨沸腾,大举伐蜀。屡次与蜀汉交锋的司马懿认为当初曹操入汉中,几至大败,而如今蜀汉又占据险势,所谓天时地利人和,曹爽出兵,无一满足,反倒是蜀汉抢了先机,曹爽若进不获战,退见徼绝,覆军必矣,以为不可。但曹爽当然不会听从司马懿的劝告,执意出兵,最后果然大败而归。
曹爽的行径当然是司马懿所不能容忍的。然而此时曹爽炙手可热,善谋略的司马懿当然不会选择明目张胆地与之抗争,更何况曹爽时时关注司马懿,恐怕他做出什么威胁自己的举动来。司马懿故技重施,采用了当年对付曹操的办法——装作一病不起以示弱。正始九年,曹爽的爪牙李胜出任荆州刺史,曹爽命其前去拜访司马懿。这一次拜访,在历史上相当有名,也成为司马懿狡而多诈的一个典型事例。司马懿令两婢侍边,持衣,衣落;复上指口,言渴求饮,婢进粥,宣王持杯饮粥,粥皆流出沾胸。不仅如此,即便李胜多次重复自己出任本州,但司马懿都假装自己年老耳聋,以为李胜将任并州刺史,后又以令师、昭兄弟结君为友,不可相舍去,副懿区区之心相托,李胜不由长叹,回去复命时对曹爽说:太傅大概已经不行了,那副模样看上去真令人怆然。曹爽这才放下心来。但事实上,司马懿与司马师已经在筹备诛杀曹爽了。
正始十年,司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拜谒曹钡牧昴垢咂搅甑氖焙蚍⒍政变。事发前夜,司马懿告知两个儿子此事,司马昭大惊失色,夜不能寐,而早已参预此事,并阴养三千死士的司马师则沉着应对,安然就寝,第二日根据司马懿的布局屯兵司马门,镇静内外,置阵甚整。曹爽闻讯十分惊慌,后不顾大司农桓范的反对,听从了侍中许允、尚书陈泰的劝告,向司马懿请罪,以为自己还能作一富家翁。桓范对曹爽短浅的政治才能感到痛心疾首,大骂曹子丹佳人,生汝兄弟,犊耳!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,曹爽仍然心存幻想。对于曹爽的不加防备以至于高平陵事变后的局促,以及可做富家翁的幻想,有人认为其实曹爽对司马懿并无加害之心,我以为这样的观点可能稍显片面。因为曹爽之局促反应,包括之前对司马懿权力的架空,加上自己为政不良,以至于当时有童谣说何、邓、丁,乱京城,其实都是其缺乏足够的政治才能与政治经验的体现。回到洛阳后,曹爽被软禁起来。家中无粮,他写信给司马懿后,司马懿看到书信后假装大惊失色,回复曹爽说,我竟然不知道这件事,实在非常抱歉,并命人给曹爽送了一百斛米,及肉脯、盐豉、大豆等吃食。司马懿的举动让曹爽再次以为自己有活命的生机。
与他同样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,还有何晏。司马懿将诸人关押下狱后,何晏将所交游的党羽系数供出,希望能获得宽宥。司马懿并不满意,说参预者有八姓;何晏数来数去,都只有七个,最后被逼急了,便说:难道还有我吗!司马懿然之。事实上,司马懿既然筹划已久,决意起兵,又怎么会轻易放过他们。不久,便以曹爽身受辅命之大任,却肆意妄为,与何晏等人共行大逆不道之事为由,收爽、羲、训、晏、r、谧、轨、胜、范、当等,皆伏诛,夷三族,司马师因功封长平乡侯,食邑千户,不久后加卫将军,而司马懿则被擢为丞相,增封颍川之繁昌、鄢陵、新汲、父城,并前八县,邑二万户,屡加九锡,固辞不拜——在这个时候,曹魏已不再是从前的曹魏,司马氏的天下,渐渐拉开了帷幕。
虽然曹爽死后,朝中大权渐渐一归司马氏,但我并不赞同后世皆以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,必为曹魏之反臣这个说法;还是那句话,后来读史,难免以结局推断之前的人物行径心理,其实十分主观。纵观司马懿一生,北抗巴蜀,又平辽东,协助曹丕登上帝位,两次托孤受命辅政,除了发动高平陵事变以外,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有谋篡之心,而高平陵事变,从政治角度上,也是不得已而为之,曹爽诸人在朝中横行霸道,视皇权于无物,早已引起诸多不满,加上对司马懿的压制,作为一个政治人物,司马懿又怎么会甘心自己被夺取权力呢?但反过来说,司马氏对曹爽诸人夷三族的处罚,的确过重,因此我们可以再次推测,在被免官不任的十年内,司马氏与诸人之间的确是发生了一些事情,以至于最后双方关系不可挽回,从后来的夏侯玄之死也可略窥一二。
不过很显然地,司马氏一掌天下大权,打破了各方势力之间的平衡,甚至可以说,还让人同样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想法。
嘉平三年,司空王凌率众起兵,打算废黜曹芳,以楚王曹彪为新君。若是只对司马懿诸人不满,又怎么会想要另立新君呢?王凌的儿子王广也认为不妥,以为凡举大事,应本人情,高平陵事变,其一是因为曹爽骄奢横溢,而其党羽如何晏等人虽有改革之心,却因为法典数变,所存虽高而事不下接,百姓都已经习惯了旧制,因此不愿意接受新的改变,如此便失却了民心,因此虽然高平陵事变名士死亡甚多,几近减半,但对百姓却没有任何影响。而反观司马懿之为政,他擢用贤能,以民为先,加上父子兄弟都手握兵权,并不是那样轻易就能被扳倒的。这一段话,裴松之认为前史没有任何记载,应该是后来习凿齿擅加上去的,然而其论认为曹爽诸人是罪有应得,而司马氏虽然大权在握,但能秉公办事,任用贤能,因此王凌起兵违和人情,必然失败,是很合乎当时的情形的。而所谓的民心,在很大程度上代指的其实也是曹魏故臣。何晏等人的改革引起了他们的不满,也因此高平陵之变时,司马懿才会对参与事变的高柔说,君为周勃矣,以为这是一次安邦定乱的举动。不过王凌起兵的原因本来就不是那么单纯地只是想讨伐司马氏,反对其专权,因此当然不会听从手下的谏言,后来果然兵败,司马懿因功被封为相国,封安平郡公,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,前后食邑五万户,侯者十九人。
但即便平定了王凌之叛,朝中对司马氏执政抱有异声的,仍有许多人。
嘉平三年司马懿因病去世,时年七十三,朝廷以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辅政。第二年春正月,司马师升任大将军,加侍中,持节、都督中外诸军、录尚书事。这个时候,诸葛诞、丘俭、王昶、陈泰、胡遵都督四方,王基、州泰、邓艾、石苞典州郡,卢毓、李丰裳选举,傅嘏、虞松参计谋,钟会、夏侯玄、王肃、陈本、孟康、赵酆、张缉预朝议,四海倾注,朝野肃然。在这一份名单中,以李丰为首,反对司马氏执政的人不在少数。相较于自己父亲是受命托孤,司马师执政,一无名正言顺的政治托付,二无足够的政治经历,第三,取曹魏之心已昭然若揭,因此朝中的曹魏故臣必然心怀不满。在这种情况下,司马师只好通过建立军功来为自己立威。
恰好也是在这一年,东吴大帝孙权去世,以诸葛恪为大将军领太子太傅,中书令孙弘领少傅,与太常滕胤、将军吕据、侍中孙峻等人辅政。诸葛恪辅政后,同样迫切地需要立功扬威,因此开始重建吴黄龙二年兴修的东兴堤,左右结山侠筑两城,各留千人,一方面曹魏认为吴军侵疆,另一方面,司马师也想趁孙权新丧,诸葛恪与孙弘不合,东吴局势未稳而出兵伐吴,便命胡遵、诸葛诞等人率七万士兵破坏堤坝。然而当时天降大雪,魏军不察,被吴军偷袭,惊扰散走,争渡浮桥,桥坏绝,自投于水,更相蹈藉,乐安太守恒嘉等同时并没,死者数万,大败而归。诸葛恪的这次胜利,可说天气原因占了很大的因素,并非两国之间军事谋略之长短相较,然而诸葛恪却因为这次胜利而洋洋自得,并在第二年谋划主动出击攻打曹魏。众人纷纷反对,诸葛恪固执己见,以为夫天无二日,土无二王,王者不务兼并天下而欲垂祚后世,古今未之有也,恐怕此时不伐,将来曹魏势力更大,不可复制,坚决发二十万兵甲伐魏。然而这次好运不再眷顾诸葛恪,正如司马师所说,诸葛恪新得政于吴,加上前一年的胜利,因此心怀侥幸,认为这次也能速战速决,司马师反其道而行之,命诸将高垒以弊之,与之相持数月,诸葛恪果然力屈,将士疲劳,兼以水土不服,死伤大半。司马师命镇东将军丘俭、扬州刺史文钦等人趁势共击,大破吴军,斩首万余级。而兵败的诸葛恪回朝以后,被政敌孙峻所杀,并夷三族,一如他父亲诸葛瑾对他的评价——恪不大兴吾家,将大赤吾族也。
而对于这次伐吴失利,司马师虽然做出了自责的姿态,我不听公休,以至于此,此我过也,诸将何罪,但他对这件事其实是非常避讳的。按仇鹿鸣先生考王隐晋书,司马文王为安东,仪为司马。东关之败,文王曰:‘近日之事,谁任其咎?’仪曰:‘责在军师’。文王怒曰:‘司马欲委罪于孤邪’?遂杀之,司马昭当时是持节、都督、安东将军,可擅杀无官位之人,在战争状态下,其权利与使持节相同,可擅杀两千石以下。然而诛杀王仪,一是战事已经结束,其次王仪为司马,乃是军府上佐,加上王仪的父亲王修,乃是曹魏元老。因此司马昭之杀王仪,足见司马氏对这次战败的避讳。这次战事过后,嘉平五年,司马师又命陈泰讨伐胡人,同样无功而返,这给予了司马师沉重的打击,也造成了曹魏内部的再次动荡。
为什么司马懿会认说诸葛亮出兵五丈原对曹魏造不成影响?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是书中的精华。这两个人棋逢对手,妙计频出,让我们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所在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,发生了这样一件事。
诸葛亮在北伐开始后,和司马懿交锋互有胜负,一直处于胶着状态。诸葛亮为了打开局面,就使出妙计。他让司马懿认为自己的后勤基地设在上方谷,引诱司马懿前来袭击。司马懿经过长时间的侦察后,终于忍耐不住,咬了诸葛亮的钩。
首先分析演义中司马懿何时何地有此结论。
他率领两个儿子和一众魏军杀进上方谷,中了诸葛亮的埋伏。诸葛亮放火想烧死司马懿父子,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,突然降下一场大雨,浇灭了大火,使得司马懿父子得以逃出生天。
不过,虽然司马懿父子逃得性命,他的大营也遭到了诸葛亮的袭击。司马懿在渭水南岸的营寨都被诸葛亮给占领了。司马懿只得逃到渭水北岸的营寨据守不出。这个时候,郭淮向司马懿报告诸葛亮大军开始移营,准备下一步的行动。这个时候,司马懿说出了他的判断:
懿曰:“孔明若出武功,依山而东,我等皆危矣;若出渭南,西止五丈原,方无事也。”令人探之,回报果屯五丈原。司马懿以手加额曰:“大魏皇帝之洪福也!”
司马懿为何会这样说。
司马懿能够在这里说出这样的话,是因为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司马懿的处境实在是十分的危险了。诸葛亮在上方谷一战中,给了司马懿以毁灭性的打击。司马懿虽然逃出性命,可是大营丢失,军队损失惨重,士气低落。在这种情况下,司马懿只有固守营寨,根本就无法阻止诸葛亮的军事行动。
在这时,可以说关中的道路已经为诸葛亮打开了。如果诸葛亮不去理会司马懿的残兵败将,直接甩开司马懿。那么他兵出武功,把自己的一个侧翼依托秦岭,另外一个侧翼盯住司马懿。主力突入曹魏的关中地区。这样一来,司马懿将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。
如果司马懿要阻止诸葛亮前进,他就必须出击,和诸葛亮决战。可是在刚刚打过大败仗的情况下,和诸葛亮决战可谓凶多吉少。如果不去阻止诸葛亮,那么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诸葛亮切断自己的后方,把自己困死。因此,司马懿才会说出,诸葛亮出武功,依山而东,曹魏军将十分危险的话。
而诸葛亮一生唯谨慎,司马懿出于对诸葛亮的了解,心里还存着一丝幻想。如果诸葛亮谨慎行事,不绕过自己,而是采取先消灭自己的策略,自己还有一线生机。如果这样,诸葛亮就会选择五丈原扎营,这样一来,司马懿还可能和诸葛亮继续对峙下去。所以,当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扎营的时候,司马懿会高兴得对天感谢。
历史上司马懿也有此结论。
以上这是在《三国演义》里的描述,但是,在现实的历史中,并没有这样的记载。唯一和这件事相似的事是在《晋书》中记载的:
(司马懿)因谓诸将曰:“亮若勇者,当出武功依山而东,若西上五丈原,则诸军无事矣。”
虽然在历史上,司马懿说的话和《三国演义》相似,但是环境是完全两样的。历史上的司马懿说这话的时候,是诸葛亮兵出斜谷,和司马懿刚刚交锋的时候。在这个时候,司马懿对自己的部下,判断诸葛亮的下一步行动,说出了上面的这番话。
我们知道,当时诸葛亮发动的第五次北伐,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。在这一次北伐前,诸葛亮因为身体问题,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。所以他在这一次北伐中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。当时蜀汉所有的兵马不过十二三万,可是这一次诸葛亮就动用了十万。而为了这一次北伐,诸葛亮专门积蓄了三年的粮草,并用木牛流马运输,解决了后勤保障问题。
到了和司马懿交战的时候,诸葛亮放弃了以往的稳扎稳打的战术,采取了机动灵活的战法。夺渭南,抢北原,攻阳遂,打得司马懿手忙脚乱,摸不清头脑。他的手下也感觉到诸葛亮这一次的攻势咄咄逼人。就在这种情况下,司马懿说出了上面的话,评价诸葛亮不是勇者。
诸葛亮是不是勇者,不是司马懿说说就能够判定的。在旁人看来,如果说诸葛亮不是勇者,那么司马懿就更算不上勇者。他根本就不和诸葛亮交锋,只顾死守。就算诸葛亮给他送去女人穿戴的巾帼,他都能够忍耐不发。最后,诸葛亮公然在战场上展开了屯田,这样的战争奇观,如何能够评价司马懿是勇者?自己是这样的表现,还去评价别人,不是滑稽吗?
其实,司马懿说这话的时候,他就已经判断出,诸葛亮不可能出武功向东。
这是因为,诸葛亮的军队大部分是步兵。他的步兵在山地作战还有一定的优势,可是如果出武功向东进入关中平原。诸葛亮的步兵既要侧面遭受司马懿军队的威胁,随时可能遭到切断后路的可能。在战场上还要和司马懿优势骑兵决战。这样危险的形势,不要说是一生谨慎的诸葛亮,换做司马懿来统帅蜀军,他也不会出武功向东。
那么,司马懿揣摩诸葛亮的心思,就会判断诸葛亮最可能的行动就是在五丈原扎营。不过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。既然司马懿判断出诸葛亮要扎营五丈原,他为什么不抢先占据五丈原,迎头痛击诸葛亮呢?
这是因为,司马懿是没有能力占据五丈原的。他心里清楚,如果自己将军队拉到五丈原,就正中诸葛亮的下怀。诸葛亮的优势的山地步兵会给自己沉重打击,很可能会让自己吃败仗。所以,司马懿只能眼睁睁的看诸葛亮占据五丈原。
既然司马懿无力左右诸葛亮的行动,那么司马懿还要说出这样的话,评价诸葛亮是不是一个勇者。这有什么含义呢?
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,无非也就三个含义。一是显示自己未卜先知,对局势有着明确的掌控。诸葛亮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预料之中。二是说诸葛亮不是个勇者,他依然是过去那个稳扎稳打的对手。他虽然改变了战法,但是本质是没有改变的。依靠防守的办法,依然可以挫败他。三是为自己的部下加油打气。这一次诸葛亮的攻势很猛,使得司马懿的部下心生怯意。司马懿故意这样说,是为了提振士气,增强部下的信心。
在现实中,诸葛亮是在和司马懿交锋无果的情况下上的五丈原。而在《三国演义》里,诸葛亮是在大败司马懿的情况下上的五丈原,两者的情势是不同的。不过,《三国演义》是一部依托三国历史的小说,作者虽然在细节上可以虚构,但是不能偏离现实太多。所以,诸葛亮最终还是壮志未酬,病死在了五丈原上,给世人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。
诛灭曹爽三族的司马懿究竟是言而无信还是高瞻远瞩?
司马懿是一位争议性很大的人物,尤其在《三国演义》里,司马懿的奸诈比曹操更甚。比如曹操兵败赤壁后,还有心情大笑讥讽“周瑜无谋,孔明无智”,虽次次被打脸。
不过实话实说,曹操的这种奸诈很难得,所谓:顺境中的牛逼不算牛,逆境下方显真英雄。再看司马懿,明明打不过诸葛亮,被按在地上摩擦,却还是嘴硬,收到女装后被部下逼着,才来了个千里求旨出战。虽很有手段却显不如曹操那般大气。
故而,曹操很“真”,哪怕干个坏事都敢敲锣打鼓告知四方,如在宛城曹操问,“此处可有娼妓乎”。司马懿却总给人“装”的感觉,从装病开始骗曹操,到最后装病骗曹爽。
其中最让人指责的是,司马懿晚年发动“高平陵之变”后,言而无信诛灭了曹爽三族,气得担保人蒋济,没多久就病死了。司马懿为何突然如此不靠谱了呢?须知,高平陵之变,司马懿之所以能成功,就是依仗他有信用,被视为“曹魏救星”,难道也是“装”的?
其一:曹魏救星
司马懿何时被视为曹魏救星的?是从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开始!也就是说从曹叡时期开始,司马懿就成了曹魏的屏障,因为就他一人能对抗得了诸葛亮。这一时期司马懿有过啥“不臣之心”吗?还真没有。
哪怕在诸葛亮去世后,他被曹叡夺了军权,也没啥反应。辽东公孙渊叛乱,曹叡一个令,司马懿说来就来,说走就走,又替曹叡远征辽东。所以这一时期的司马懿,堪称是曹魏忠臣,这真不是在“装”。
自曹叡去世,司马懿和曹爽同为托孤重臣,一开始两人配合得不错,可没多久曹爽就开始排挤司马懿。因为司马懿依靠多年来,当曹魏的“救火队长”,积累了大量人脉和口碑,俨然成了象征人物。
曹爽想推行他的新政,就必须要排除司马懿。于是司马懿便拿出了装病的好手段,啥也不管了。曹爽也由此开始了各种作死。把能得罪的人,几乎都得罪了个遍——除了司马懿代表的门阀士族势力外,还有郭太后等,这些本该是拱卫曹魏势力的人物。
由此装病之中的司马懿,因曹爽的胡折腾,就彻底被视为了“曹魏救星”了。因为许多人从曹爽所做作为中,判断出他想篡位。自然无论门阀士族,还是曹魏拱卫力量的人,就都围绕在司马懿身边。
其二:诛灭曹爽三族
正是在这种局面下,司马懿趁曹爽带着皇上去祭拜高平陵时,突然发动了“高平陵之变”。司马懿能依靠的力量,就只有三千死士。那么他就不怕曹爽反扑吗?
当然害怕!别看司马懿得知桓范跑出城,去通知曹爽后他说:“桓范虽很有才华和智谋,但都放心,就凭曹爽那点智商,他是不会听从桓范计谋的。”可司马懿却立刻派人跑到曹爽那里,进行各种劝降。
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太尉蒋济!对着蒋济,司马懿以洛水起誓:必不会伤害曹爽等等。于是蒋济这才给曹爽去信。也正是因有蒋济的担保,曹爽最终决定投降了司马懿。气的桓范大骂:“曹子丹佳人,生汝兄弟,犊耳!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!”
果然,桓范一语中的,司马懿突然言而无信,丢弃信用,诛杀了曹爽三族,加上支持曹爽的宗亲等,一次就屠杀了5000多人。连担保人蒋济,都被司马懿活生生气死了。为何司马懿从“曹魏救星”瞬间就变成“恶魔”了?
其三:2年后才知司马懿真高明
高平陵之变2年后,王凌反叛了,拉开了“淮南三叛”的序幕。王凌反叛的原因很简单,就是因司马懿把持了朝纲,皇上曹芳年岁太小,故而要拥立曹彪为新皇帝。
人们都说王凌是曹魏忠臣,那么笔者却要反问一声:为何在曹爽专权,把郭太后赶出永宁宫,并大肆占有宫中之物时,王凌不反叛呢?大概就是因为,曹爽无论怎么折腾,也是姓“曹”,属于曹魏宗亲吧。
既然如此,倘若司马懿当初没杀曹爽,一旦曹爽外逃,或趁司马懿疏忽等卷土重来时又会是什么情景?估计倘若司马懿败了,必是三族尽诛!因而当司马懿在发动“高平陵之变”后,就注定了他没回头路。
我们可以把司马懿跟蒋济两人对调一下。如,是蒋济发起了高平陵之变,司马懿作担保人,那么蒋济事成后会不会留下曹爽?再做个假设,若司马懿根本不出头,就自然老死,以他对曹魏的功绩,史书是不是会把司马懿捧上天?
所以说来说去,司马懿在决定发动高平陵之变时,就已不能再按“臣子”身份要求他了,因为这意味着改朝换代的开始,矛盾没有任何调和余地了。可偏偏史书或许多人,还习惯性把此刻的司马懿当成臣子,“曹魏救星”来看待。
故而才说,司马懿言而无信等。这就是为何说,司马懿很高明的原因——他认清了此举的风险和承担的责任,已经不能再用臣子的标准去操作!
对此桓范就看得很清,认为根本没有妥协余地,可惜曹爽却心存幻想,这又能怪谁呢?只能说他是自作死。
好了,今天关于“三幻曹魏阵容搭配攻略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“三幻曹魏阵容搭配攻略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认识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